如果這個教室走察並不注重專業與效率,只是用三五分鐘走馬看花的方式,就要論斷一個老師的教學品質,那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它只是當權監視的工具罷了。我被整肅的時候,有同事帶學生在教室門口整隊,一上課就進來好指控我遲到(那樣的氣氛我又怎麼可能遲到),氣氛非常令人心寒。
回到教師專業的角度,今天老師如果要抵抗這種不合理的監控,自己就要把握住專業自主權,讓人覺得你重視自己專業,我反對一綱一本、堅持選書權的原因也是如此,當你沒有專業,今天隨便進來看你上課的人可能是早已遠離教學工作的上級,當你沒有專業,明天可能輪到家長甚至隨便一個張三李四進來。
我因為堅守教師在專業方面的權益,不斷抗議當年督學帶著包括非授課班級學生的家長們闖入教室並隨意拍照;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專業尊嚴,需要維持方便的工作空間,才有良好的工作品質。
我也要提醒各位現職老師,這個教室視察有可能變成鏟除異己的工具,如果有一天你成為這工具下的犧牲品,你一定需要訴諸社會公評,因此平時注意社會觀感、站在社會公益立場是必要的,倘若不顧民心,一昧要求不合理的加給,把上繳的稅補回自己行業身上(請問其他行業可以比照辦理嗎?),終有一天,當上級用巧妙的方法「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他們還會獲得社會的掌聲與選票,不可不慎。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北市教育局首創「教室走察」制度,今年選定十所國小試辦,不定時由校長、教務主任或教師同儕進入班級進行教學觀察,每次三至五分鐘,提供老師精進教學的建議,協助專業成長,明年八月起將全面推廣至所有小學,也計畫向上延伸至國、高中。
台北市教育局國教科股長諶亦聰表示,長久以來教師專業自主,教室是封閉的,老師教學不習慣被觀看、監督,即使是每年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也僅限於願意加入評鑑的學校及教師。
台北市教育局引進國外的「教室走察」方案,諶亦聰說,一天可能一至兩次、一週十次不等,由於每次走察時間三至五分鐘,鎖定教學、學生專注、班級經營、獎懲方式或如何協助特殊生等任一焦點觀察,透過檢核紀錄表記錄,每學期提供具體的回饋與建議,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她強調,「教室走察」不涉及評鑑,主要讓老師習慣教室隨時打開、短暫性、經常性、有焦點的觀察,更能了解真實的教學情況,也與行政人員在「教室外」 的巡堂不同;十所試辦小學分別為市教大附小、北投、東新、興雅、濱江、中山、華江、劍潭、萬大及明湖國小,七月將辦理成果發表會。
華江國小:會干擾上課
已開始試辦的華江國小校長胡慧宜說,不少教師反映走察方式「進來一下、馬上又走了」、「學生很難把校長當空氣」,會干擾上課,因而改採「教室外」的 走察,同樣能達到效果;即將試辦的中山國小教務主任郭淑玲說,試辦初期老師應會抗拒,必須先讓老師放心「這並非監督」,並採漸進式。
台北市教育局國教科股長諶亦聰表示,長久以來教師專業自主,教室是封閉的,老師教學不習慣被觀看、監督,即使是每年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也僅限於願意加入評鑑的學校及教師。
台北市教育局引進國外的「教室走察」方案,諶亦聰說,一天可能一至兩次、一週十次不等,由於每次走察時間三至五分鐘,鎖定教學、學生專注、班級經營、獎懲方式或如何協助特殊生等任一焦點觀察,透過檢核紀錄表記錄,每學期提供具體的回饋與建議,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她強調,「教室走察」不涉及評鑑,主要讓老師習慣教室隨時打開、短暫性、經常性、有焦點的觀察,更能了解真實的教學情況,也與行政人員在「教室外」 的巡堂不同;十所試辦小學分別為市教大附小、北投、東新、興雅、濱江、中山、華江、劍潭、萬大及明湖國小,七月將辦理成果發表會。
華江國小:會干擾上課
已開始試辦的華江國小校長胡慧宜說,不少教師反映走察方式「進來一下、馬上又走了」、「學生很難把校長當空氣」,會干擾上課,因而改採「教室外」的 走察,同樣能達到效果;即將試辦的中山國小教務主任郭淑玲說,試辦初期老師應會抗拒,必須先讓老師放心「這並非監督」,並採漸進式。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北市教育局要在國小校園首推教室走察制,提升教學品質。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質疑,「僅五分鐘能看什麼?」批評是「假視導之名,行威權管理之實」,無法落實教師評鑑。
楊益風認為,教室走察的制度無非也是教師評鑑的一環,教師會不反對教師評鑑,但要確實落實評鑑,「僅入班看五分鐘,只是表達我有能力監視你。」
楊益風說,國外走察制度落實的兩個要件,包括由專業的人來做,走察者必須要比學校老師更具有教學效能;提供足夠的觀看時間,最少得一至兩節課,才能從中看出教學缺失。
他批評教育局只學半套,擔任走察者的校長及主任,擁有行政領導能力,卻未必有足夠的教學能力,不同專長領域間也不宜擔任,建議由資深的同領域教師擔任或由不同學校間互相訪視,且應延長每次入班觀察的時間。
楊益風認為,教室走察的制度無非也是教師評鑑的一環,教師會不反對教師評鑑,但要確實落實評鑑,「僅入班看五分鐘,只是表達我有能力監視你。」
楊益風說,國外走察制度落實的兩個要件,包括由專業的人來做,走察者必須要比學校老師更具有教學效能;提供足夠的觀看時間,最少得一至兩節課,才能從中看出教學缺失。
他批評教育局只學半套,擔任走察者的校長及主任,擁有行政領導能力,卻未必有足夠的教學能力,不同專長領域間也不宜擔任,建議由資深的同領域教師擔任或由不同學校間互相訪視,且應延長每次入班觀察的時間。
4 則留言:
蕭老師請勿存有個人偏見,此制度在美國行之有年,也略有成效敬請參考
2004 年 Downey、Steffy、English、Frase與Poston等人於2004年所出版的『三分鐘教室走察』一書,並請仔細看第一章的說明
橘逾淮為枳
若一味照抄和複製美國經驗
這才是台灣實施教室走察的隱憂
我們要有適合台灣本土化教育的教室走察做法
借鏡其長處和優點並修正為我國學校文化可以施行的方式
不論是獨遵照抄或誤解鄙視
都不是身為教育人員的專業態度
我很欽佩你以小蝦米之姿對抗大鯨魚
祝福妳
找到你要但應該是遲來的正義
蕭老師批評這個走察的前提是,觀察者必須有教育專業與效率,和其他論文提及的「給予具體回饋」等異曲同工,並非一昧反對。
視導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重點在於彼此有和諧互信的氣氛為基礎。而評鑑是評定教學優劣進而淘汰不適任教師,重點在於汰弱留強,是管理上的手段,常常造成關係的猜疑緊張。怎麼這些專家學者老要把兩者混為一談,而老師們如果不懂得充實自己的專業素養,也別怪老被別人唬得一愣一愣阿!
蕭曉玲的事情,證明了台灣校園是人治而非法治,拿教科書或其他先進國家的定義來紙上談兵,有意義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