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台灣立報 別讓孩子上了鐵達尼


■蕭曉玲

我常感嘆,許多教育議題很冷門,我為了教國中的表演藝術課,自掏腰包又另外找時間去綠光劇團學習時,便會思考,這種應該由戲劇科系背景老師來教的課程,非本科系老師究竟能自力救濟多少?教育部能給予什麼協助?然而,這些制度上的老問題,從未受到足夠重視;能夠成為熱門話題的教育議題,往往跟敏感的階級分配有關,像是12年國教,或者我曾大力反對的一綱一本。

這一陣子在不同場合,我被問過好幾次對12年國教有什麼 看法?坦白說,雖然平時很關心教育新聞,但一年來從特色招生到比序,一個又一個的專有名詞和講不清楚的細節,姑且不置可否;但從免試入學爭議或所謂的菁英教育、建北現象,可以感受大家的焦慮仍然圍繞在階級上,說穿了,就是很在意入學方式而已,與其說是教育議題,不如說是階級議題。

剛剛宣告中止、失敗的台北市一綱一本政策亦然,它成也升學,敗也升學。當年郝龍斌在市長選舉時,能以這條政見掀起話題,打破教育政見向來冷門的慣例,靠的就是「唸一本就夠了」這類宣稱減低升學成本的宣傳,於是,當選後即便違憲強推,也未見多少市民在意,所向披靡到把我這有異見的小小老師惡性解聘掉也無所謂;豈料不出幾年,一綱一本的配套政策北北基聯測,打亂了選填志願的順序,升學制度的柱子產生裂痕,家長怒不可遏,只好黯然退場。

 

敬佩弱者才是謙卑

 

我相信許多家長躂伐一綱一本,起因於北北基的失敗,跟我反對的理由並不一致;就像不同的學生需要的藥方不同,我是因為教學上希望有更多選擇的工具,亦即有多種版本的教科書可挑,同時因為選書權有利於教師的專業表現,是教師這一行讓人尊重的重要基礎,才不惜挑戰市長。舊事重提,是為了說明我所關心的教育議題的實質內涵,而為了深化教育討論,現在我想追問,最近一波關於12年國教的爭議,也就是明星高中的實質內涵是什麼?

由於人本教育基金會指出,部份建北學生的歧視言行,關於明星高中的論戰達到沸點,就在該校學生感到不平的同時,恰好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審視其中的教育品質。有些建北學生說,程度接近 的學生同校便於彼此砥礪;有的則說同學間臥虎藏龍、人外有人,藉此學習謙卑。我想,就前者而言,不論台大清大均有統計發現,繁星入學,也就是高中時「龍蛇混雜」的學生,表現得比指考生好,成績上的同儕效果值得懷疑;就後者而言,社會不擔心你們不懂得欣賞更強的人,反而希望你們能夠敬佩「弱者」,那才是真正謙卑。

這番思辨不是為了打擊,而是為了築夢踏實,希望建北學生莫怪,容我多說幾句。我對台灣明星高中的問號,不僅止於此。

我的朋友、中華民國小留學生家長協進會秘書長黃育旗先生,每每提到台灣人對歐美名校的熱中,讓人瞠目結舌,不說有多少人搶當小留學生,就連台灣的歐洲學校、美國學校,也是大排長龍;奇怪的是,這些搶進歐美學校的台灣學生,志願菜單上往往也並列著學習文化和歐美南轅北轍的建北,顯然,吸引著這些家長學生的,恐怕不是背後的學習環境,而是晉升大學名校的距離。

不管唸什麼名校,不怕學子多一份自信,怕的是光環太過刺眼,看不清自己前途。全球性的青年貧窮問題逐年惡化,不少警告文章劈頭就是菁英畢業生走投無路,學歷崩盤,加上勞動政策失守,高階職人淪為血汗勞工。因此,我對孩子的期許在於個人能力與公民意識,他們不管是敦親睦鄰到問候美髮店阿姨腳傷好了沒,或關心公平正義主動捐獻,換個面目,即是商業雜誌強調的成功能力,及改變政府作為的推力。

 

就怕看不清前途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被視為登龍門的升學方式,動見觀瞻也不意外,但在12年國教引發唇槍舌劍之餘,不妨靜心沉思一下:「你想要什麼樣的教育?你為什麼要這 樣的教育?」觀照自身之後,仍然偏好從建北唸到台大電機、醫科的家長,別只是擠著進去,看到科技新貴、血汗醫生低時薪、過勞死時,該跟著上街爭取權益,否則豈不是機關算盡反誤性命。發現名校之路可能有點問題的,自然不要強逼子女選填志願,誤上賊船不打緊,還上了看起來前程似錦的鐵達尼。

(前中山國中教師)


原載於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7921


2 則留言:

又旻shiyulo@yahoo.com.tw 提到...

蕭老師您好:其實我是建中畢業生,以我們畢業10年後的學生來看,其實真的沒有發生所謂「菁英」的想法,所以我很難過看到社會上對於建中與北一女的撻伐與批評,因為大部分的建北畢業生,絕對不是這樣的學生。其實我看待12年國教的思維,跟您的思維是一樣的,應該是發展品格教育、多元思考、多元技能的部分。而非只憑記憶、數理能力等所構築的分數世界,但是目前的觀念卻一直聚焦於消滅明星高中,而非去探討教育盲點。我認為如果教育要能夠成功,就應該要去思考「我們希望教出什麼樣的小孩」、「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家長」等等。

匿名 提到...

蕭老師這篇對建北的學生並不是用全稱式的稱呼,不是講建北所有學生都是如此,所以才用「有些」。

很高興聽到有建北學生說你們大部份的同學沒有菁英的想法,倘若如此,你們可以更積極地發出聲音,不要讓社會上只看到抗議12年國教的建北生,它不是不能反,只是建北生的聲音為何相對地大?相對於平時其他重大教育議題未見建北生如此反應,這是很耐人尋味的。

你們更可以透過行動來證明自己絕非孤芳自賞、高高在上的菁英,例如體察底層人民的生活,認識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透過行動表現出來。大家就不會這樣看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