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台灣立報 對李家同《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有感


兒子拿一篇討論12年國教的文章給我看,原來是長期關心教育的李家同先生的大作,《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據說網路迴響熱烈。通篇看來,李家同先生對弱勢學生的關心溢於言表,如果網友也站在同樣的出發點,倒是好事。只是若干論點值得商確,在此提供不同意見,和大家再思考一次。
《我》文從標題便言明對12年國教有種種疑慮,不少段落都強調教育現狀的完備,例如:「在全國各個縣市,因為少子化影響,幾乎高中所能提供的員額是大於國中畢業生數目。」用全國的角度看,這段話並不算錯,但據遠見雜誌報導,新北市5萬名國中畢業生,高中職招生名額數只有3萬8000名;原因出在「世俗所謂的明星學校」,新北市是全國第一大市,嚴重性難以忽略,《我》文中有好幾處推論都奠基於明星學校問題不存在,然而事實顯非如此。


李家同教授談完高中,又接著說「有一位下定決心要唸高工的板金科,所以,我們的學生可以適才適所發展,為什麼要有新制度?」,彷彿高職等其他教育管道沒有太大問題,不需改變現狀;然而,現在高職生多數都在拚升大學,高職高中化,大學技職化,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真的有適才適所嗎?我們恐怕連問題本身的樣貌都搞不清楚,遑論安心說現在教育做到「適才適性」──我不是要為「現在的」12年國教版本背書,但為了反12年國教而眛於現狀,個人認為並非國家之福。
由於曾爭取過教師專業自主權,《我》文關於教學的部份特別令我留心。李家同說:「(混材教育)程度不好的學生絕對會被放棄掉。因為他在上課的時候一定跟不上,老師不可能特別照顧這些學生。」身為音樂老師的我,曾經特別花心血在聽障學生身上,難免想問老師為什麼不該特別照顧程度不好的學生?當然有人或許會說,因為我教的不是考科才有可能,撇開有同科老師根本性地放棄這樣的孩子不談,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深究。
如果國民教育追求的是平均素質,如果英數理化科目是通才教育,是為大學科系做基礎知識的準備,(極)高分與否跟未來表現並無一定關係;我們根本不該把高分群學生跟菁英觀念掛勾,讓孩子把基礎知識的學習跟「會唸書」、「學術型」(高中通才教育與大學專才教育混為一談)劃上等號,應該把重心放在低成就的學生身上;如果只談到社會積習難改,於事無補,不如考慮一些政策,比方對於能夠拉高平均分數、或減少低分群的學校給予更多預算獎勵,透過制度設計誘導教師改變,不要讓可以改但未改的部份,成為改革的絆腳石。
站在重心應放在低學科成就學生的基礎上,《我》文裡另一個跟教師專業有關的部份是考試才能領導學習的觀念,比方「因為到底能夠進哪一所學校,絕對不是因為程度的關係。所以,學生會比現在還不用功。」我認為不盡然如此,我的學科不是考科,沒辦法用考試逼學生用功,遇到很不配合的班級,只能尋找新教法,一開始雖然辛苦,但找到之後,不但專業進步,學生也樂於學習,還曾有長官驚訝於學生的歌唱表現。
儘管和李教授的諸多論點不同,但我非常同意他說「(只談)升學方法永遠吃力不討好。」高談教改理想之際,面對的教育現場卻是,部份老師段考試題頻頻出包,家庭訪問普遍荒廢,老師拿導師費、學術研究費卻未交出成果;萬丈高樓平地起,基本功做不好,改不改革都失敗。我不是要為「現在的」12年國教版本背書,但如果討論趨向於讓教育保持現狀、持續沉淪,反對者同樣有歷史責任。(前中山國中教師)


2 則留言:

http://easy-intro-world10.blogspot.tw/ 提到...

推薦這篇文章 論點很清楚 提供了不同的意見

有一點意見:
"因為到底能夠進哪一所學校,絕對不是因為程度的關係。所以,學生會比現在還不用功"
雖然對部分科目不盡如此 仍能吸引學生興趣學習
但對數學物理等一些科目 還是應該會經歷枯燥無聊的"練習基礎功"過程

不過原論點也是可懷疑的
若學生學習的動力可以少一點 "上好學校(而汲汲營營於考試)" 而多一點來自"學習興趣、熱情 、為了自己的將來"的動力 那應該會更好:)

另外對
"原因出在「世俗所謂的明星學校」,新北市是全國第一大市,嚴重性難以忽略"
這的確是值得好好再研究的問題

匿名 提到...

即便是考科,也不一定要有枯燥過程,甚至即便就成績而言,那個過程也不見得是必要且較好的選擇。

可參考這篇報導:

http://blog.roodo.com/learnnihongo/archives/9684123.html